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不敢相信,我真的做到了~

將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完整記錄是鹿港司多年心願,我終於完成鹿港司數十年宿願。
民國100年冬,鹿港司宣布要結束營業那段時間,各界湧入關心電話,黃俊傑老師更是專程前往鹿港關心鹿港司狀況。當時,和黃老師在寒夜中深談,才知道鹿港司和「公東人」的淵源,也才知道為臺灣傳統木作工具-鉋製作完整記錄是鹿港司掛在心上數十年的事。
當時,暗下決心要協助鹿港司完成宿願。然而,鉋刀專業記錄可不是小工程,從文字撰寫、編輯、圖片拍攝,到美工排版、印刷,需要多少人力及資金注入啊,不知何時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從那時候,便開始逐步收集資料。(唉!浪費一年半的時間)
一人力量有限,那麼透過政府文化部門重視這項無形文化資產,或多或少有些助益吧!民國100年,北科大陳殿禮老師為鹿港司提報「無形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審查資格當天,有些評審委員擺出高姿態,語帶不屑說「這項技術只有陳先生會做嗎?每個人都想要透過這樣方式得到經費……。」我無法理解,政府單位竟然聘請外行人審查專業匠師資格,要成為審查委員也不願多做功課,竟然語出輕蔑,我實在聽不下去,%*※#@。這就是我們的地方政府,花了大把鈔票放煙火、辦燈會,卻聘請不專業人士在審查現場藐視老匠師。雖然後來有木工相關專業老師緩頰,對於木工創作源頭-手工具鉋刀的製作技術表示肯定,也對鹿港司一生付出及堅持表示嘉許,最後也通過審查,將陳瑞華師傅列冊為「無形文化技術保持者」,但僅是一張公文通知,之後便無下文。(連一張獎狀也沒有,這就是提倡文化縣的地方政府,這一年地方政府花了上億元辦燈會又放煙火。)
隔年,地方文化局將鹿港司資料送往文化部審查「無形文化技術保持者」匠師資格,希望能喚起政府文化部門對鉋刀產業重視,可惜最後還是鎩羽而歸。或許是我努力不夠,無法提供更多專業資料,喚起政府文化部門重視這項曾為臺灣光復後,協助建設臺灣的幕後推手產業,也或許是政府文化部門眼光短淺~
這事之後,我知道我只能靠自己,因為除了我支持鹿港司的夢之外,連家人都置身事外。
雖然心中明白,洗腎只能維持生命機能,身體狀況只會惡化,不會好轉。身體上的病痛無法替父親承擔,唯一能做的是完成他心中的願望。
103年,鹿港司的身體狀況日漸惡化,雖然鉋刀專業資料不斷累積,但一人力量真的很薄弱。每天例行的工廠廠務工作、資料收集拍攝記錄、網路行銷、接訂單、出貨、回覆木工人問題,已佔據所有時間,為了在鹿港司有生之年完成心願,我必需擇一而為。
接觸鉋刀領域這些年,聽著鹿港司述說鉋刀的故事,才驚覺隔行如隔山。製作一把鉋刀,只要三個月的時間,要做一把好用的鉋刀,需要三年功夫。所有的秘訣潛藏在看不到的地方,一把好用的工具,如同手的分身,讓人每天都想使用,這才是真正的工具。
傳承的路不能斷,這是鹿港司臨終前依然掛心的事,我向鹿港司承諾,這條路會替他走下去,直到技術轉移到下一代木工人身上。這一年來,馬不停蹄尋訪各地古老建物及特殊產業,也拜訪專業匠師,期能為臺灣鉋刀產業首次記錄達完善。
這本「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感謝鹿港司陳瑞華師傅、詹益農師傅、施東嶽師傅這段時間的指導,還有後期提供鉋刀歷史、專業知識的製鉋匠師古師施少師傅、莊銘炯阿斌師傅。無私分享專業知識的細木作莊朝文師傅,柴絲草刨製師黃錦昭師傅,木桶製作師陳正義師傅,琵琶修復師彭一奇老師,提供大木作專業知識的大溪至善高中黃彥霖主任,分享專業木工技術及操作示範的清水顏有竑師傅,提供門窗木工知識的鹿港福泰秀麗門製作廠,提供鉋刀產業相關資訊的鹿港建成工具廠,還有臺灣各木工相關行業的木工師傅,在這幾年中不吝惜指導木工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專訪鹿港司,將老匠師一甲子的鉋刀功力逐一記錄。
在編輯過程,感謝林東陽教授指導鉋刀文化相關資料收集方向,感謝原點詹雅蘭小姐提供書籍編輯意見。感謝老東家東展出版社高朝樑先生,在整個出版過程提供人力支援協助,陳雅惠小姐在編輯過程給予大力協助,總編李主任在最後階段的文字修飾,讓書中文字更加流暢。

這本「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是在大家的協助下而完成,除了感謝還是滿滿的感謝,讓我完成鹿港司第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