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鉋刀之路,十年回首~

98年4月1日(20090401)我拖著行李回到鹿港~

回鹿港不是要重振工廠業務,是因為父親老邁又身纏重疾,不忍父親獨自扛著家中經濟重責,回去準備結束工廠換現金讓父親養老。
然而,卻意外興起台灣鉋刀熱潮....

當時熟悉台灣鉋刀用法的都是木工老師傅,鉋刀在我看來是一項夕陽工業。沒人重視、沒有前瞻、沒有未來~
但是要銷售工廠庫存...賣的人不懂(我),買的人不會(消費者),怎麼出清?
台灣文化部門從未重視這項產業,網路也不見鉋刀完整資訊。(賣鉋刀的人不懂鉋刀,想偷看答案,真是好笑。😂)
當時,我明白...一切必須自己從頭開始記錄。

白天在工廠的工作,從銷售、打雜,到協助父親挑選木料,進而涉入師傅的工序排程;晚上整理白天記錄的資料以及架構網路鉋知識,通常睡眠時間就是休息時間。不是我喜歡逞強愛做事,是不希望父親繼續操勞。一點一滴的學習,減少父親的重擔,卻意外讓我深入鉋刀這個領域。

回首十年鉋刀路,台灣鉋刀從乏人問津,到目前許多人討論鉋刀、收藏鉋刀,也開始重視鉋刀。
剛開始我什麼都不懂,打鑿、修鑿分不清,每種鉋刀也搞不懂。我問父親:這些看起來都很像,我怎麼分辨?
父親只回:看久了就會。
父親的回答總是很簡短,簡短中總是讓我思考許久。
『看久了就會~』
就是這樣一句話,我用眼、用心去觀察,果然漸漸的看懂這些工具的差別。在大同中有小異,在小異中有雷同。

在父親身邊學習,參與學術單位與父親的交流活動,一次次的與會,在學習中成長。
從在父親身邊翻譯父親的講學,到自己站在台前傳遞鉋刀知識訊息,從不知該如何有條理的傳達,到慢慢的站穩台風。沒有人一開始什麼都會,但是只要去做,慢慢的就學會。
人生的學習不就是如此?

十年磨一劍......
我永遠記得,當年到店裡購買鉋刀的青澀木工新手,從南區職訓中心結訓後,直奔店裡選購工具時,那種囧囧發亮的眼神,散發著對木工的熱忱,對未來充滿期待。歷經十年的歷練,現在在木工領域個個也成為佼佼者。
這十年來,不斷的有木工新手投入學習。雖然,我的角色是不斷的重複告訴木工新手該如何正確使用鉋刀、保養鉋刀,但我明白,這是木工扎根的基礎,馬步紮穩是入門第一步。

好用的鉋刀工具,對初入門的木工新手是重要的。父親不斷的告誡,好用的工具,讓木工新手可以操作順暢、增加信心,所以交付給木工朋友的工具,不管老手、新手,都必須秉持著同樣的態度,堅持優質的工具。

「好用」兩個字易懂,但不易做到。「好用」的定義太抽象,什麼是「好用」工具的標準?以我的認知,就是生手也能立即上手的工具。

在面臨父親往生後,我沈寂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做?要不要繼續做?該怎麼做?
隨著歲月的前進,人會老化、會死亡,技術唯有一代傳一代,才能代代相傳。
口耳相傳,虛擬網路,無法完整表達知識與技術。幾經思索,明白唯有書本記錄,才能讓知識長久流傳。「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自己動手做平鉋」兩本書,依父親的口述心傳,將抽象的口語技術,化作文字、圖片記錄而誕生。五百本、一千本、兩千本....或許歷經歲月,有些書籍會損毀,但總有幾本會幸運的保存下來,保存下來的將會是臺灣鉋刀百年珍貴的記錄。我用這樣的想法,用盡所有的能力,讓鉋刀基本知識在台灣土地流傳。

十年來,從一開始當父親的助手角色,在父親往生後,決定延續這些鉋知識,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好這件事。幸好我的伴侶 Michael Adam ,義無反顧全力相挺共同努力。為了讓鉋知識的傳遞能夠源遠流傳,我們成立「洋臻工房」, 與文化單位、木工教室共同辦理鉋刀講座及技術傳承。

我們明白,要靠一己之力傳遞鉋刀技術、技法與知識,如同愚公要移山般的力量渺小。父親從事鉋刀製作技術一甲子,在他有生之年念茲在茲的是優良鉋刀工藝技術不能斷。涓滴成流、聚沙成塔,在他往生之前,鉋刀這項工藝逐漸讓臺灣木工看見,也出現曙光。「洋臻工房」延續接棒這樣的理念,將鉋刀工藝持續發揚。
「洋臻工房」以傳遞「鉋」知識與「鉋」技藝為主旨,並且以供應好用的鉋刀為宗旨。在工具供應面臨世代斷層的現今,洋臻工房持續挖掘產界好用的鉋刀(工具)以及保存老匠師的技藝,期待優質工具能夠在台灣持續穩定發展。




#如果您也支持臺灣鉋刀工藝,請不吝惜的收藏「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和「自己動手做平鉋」書,為臺灣鉋刀工藝傳承延續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