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鉋刀故事_笠仔草鉋(柴絲草鉋)


過去曾經與人們生活貼近的各項工藝,隨著社會型態不斷進化,而逐漸消失。
認識「笠仔草帽」,是在獲得黃志農老師贈書_「捕捉鹿港柴絲草傳奇」而進一步深入探索。
注意到「笠仔草鉋」,是從同業手上的笠仔草鉋空鉋台,引發師傅們談論起曾經風光一時的刨製「笠仔草」的技術。
深入探索這款曾經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的神力鉋刀_「笠仔草鉋」,是在編輯「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訪談莊明炯「阿斌」師傅,關於臺灣傳統各式鉋刀的用法。當提到「笠仔草鉋」時,「阿斌」師傅神采奕奕的敘述鹿港地區風光一時的「笠仔草鉋」產業,以及他製作好用的「笠仔草鉋」的重要技法.


笠仔草鉋
學者稱為「柴絲草鉋」
刀刃規格:寬24分;長六寸
鉋台規格:11~14寸。
鉋台木理紋路:直紋。
刀刃切削角度:約38°

製作「柴絲草帽」過程中,刨製柴絲草的技術是關鍵;要刨削厚薄均一的柴絲草,鉋刀是關鍵;製作好用的柴絲草鉋刀工法的關鍵是~從刀刃打造的貼鋼材質、厚度,刀刃成型的厚度,選擇製作鉋台的用木木質線走向,木料的硬度、韌性選擇,鉋台工法的刀床斜度,排泄稜的角度,都是成就一把好用的柴絲草鉋的關鍵。

從鹿港第一家檜木帽工廠成立(1938年),到鹿港最後一位刨製柴絲草的黃錦昭師傅退休(1998年),柴絲草帽業在台灣走了一甲子之久。這一甲子當中,打鐵師傅、鉋刀師傅、刨削師傅,交織出柴絲草鉋的特殊工法,是平鉋類型中,最為講究的一款鉋刀。


柴絲草鉋和一般鉋刀究竟有哪些不同?
刀刃鋼材和鉋台用木的選擇:
製作柴絲草鉋的刀刃,貼鋼鋼材一定選用培林或彈簧鋼(註一),刀刃厚度不能太厚,靠近刀肩處約1.52分,靠近刀鋒處約1分厚度;刀刃長度達六寸。
這把刀片已有二十幾年歷史,原本六寸長度,目前只剩四寸三分長。

刀側
製作柴絲草鉋的鉋台都是精選的木料,選擇的木紋要直立紋,直紋的木料,誘導面不易反翹變形;直立紋鉋台的木頭必須具備韌性強的木質,才不容易裂;而且鉋台要達日刨三萬草的標準(一個月就將近百萬草/人),鉋台材質必須選擇硬度高、耐磨擦的木頭,降低誘導面損耗率。
鉋刀所有人:黃錦昭師傅
這把柴絲草鉋已有二十幾年歷史,雖然鉋台厚度僅剩5分,但是刀鋒與刃口間依然保持精密距離。

這把柴絲草鉋,沒有很厲害的刀銘,它只是用培林鋼再製作,加上很厲害的製鉋工法,透過很厲害的刨削師傅的手,就刨出涓涓如絲的刨花。


為什麼嚴格設定這些條件?
刨製柴絲草的師傅,每天要刨製1萬~3萬草檜木絲。刀刃研磨、鉋台整平是每天必須的工作(鼎盛時期,這部分有專業師傅處理,刨製師傅不用磨刀、整鉋台。),以日刨3萬草的刨削量,平均一週要用掉一片刀,一個鉋台通常能替換十片刀。(不用驚訝!我沒寫錯,你沒看錯!😮)(註二)
鉋台厚度在損耗率不高的情況下,一週的時間,一片六寸長的刀刃就研磨完畢。入嵌式沒有壓鐵的鉋刀工法,為了刀刃能緊嵌鉋台,刀刃是上寬下窄,上厚下薄。如果以平均一週消耗一片刀的速度,相對鉋台也會受到影響,為了延長鉋台使用壽命,刀刃規格製作,必須縮小上寬下窄,上厚下薄的對應比例。
同前面所敘述,一片刀一週就消耗完畢,完好的鉋台丟棄可惜,而且精選的鉋台木料是可遇不可求。所以鉋台膛口的製作,必須設計多次整刨誘導面,刀口也不會變寬的工法。(如上圖)

柴絲草鉋工法的秘密:
1.檜木屬於軟木,刨削軟木的鉋刀適用切削角度偏低的工法,歸類為低角度工法。
柴絲草鉋與一般中鉋比較,前者為柴絲草鉋,刀刃切削角度明顯為低。

2.排屑稜的角度為斜進,斜切比例如圖。
鉋台側面透視圖
阿斌師傅說,鉋刀刨削木頭過程,會產生熱能,尤其是一天要達到一萬草以上的「柴絲」,刨削速度快,溫度會比一般高,刨出的「柴絲」容易捲曲,所以製作「嘴口」的比例,假設A點是一分,B點要少半分,有壓平的作用。
B處要比A處窄

刨製「笠仔草」的檜木的條件:
1937年,鹿港首位赴日學習薄削技術的帽商丁隆振先生,剛開始從日本進口檜木邊材作為製作「笠仔草」的原木料。戰爭結束後,改採用台灣檜木作為原木料,台灣檜木品質比日本檜木品質更優。
選購檜木料,以上等檜木為首選。所謂上等檜木,是整塊木料不能有任何的“結“,紋理筆直,木材帶韌性(紡撚過程才不易斷裂)。
刨製「笠仔草」的檜木不能太乾燥,太過乾燥的木料,也易斷裂。萬一木料太乾燥時,會在木頭表面噴水花,讓木頭帶濕氣。因此檜木帽商,是無法大量囤積檜木原木料。

※帶濕氣的木料,會降低刨削過程造成的熱能,相對會影響鉋刀誘導面平整度(因為濕氣)。為維持鉋刀誘導面的平整面,柴絲草鉋整鉋頻率高。

註一  為什麼強調選用培林鋼或彈簧鋼?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上等的鋼材價格不菲。取用被淘汰的培林或彈簧鋼,一方面是物資再利用,另方面是培林或彈簧鋼材,本身具備精良鋼材條件,尤其是培林,雖然被汰換不能應用在原本的功能,但重新打造為刀刃鋼材,在物資缺乏年代卻是上選鋼材。
註二  黃錦昭師傅口述提供。
難以想像,一片六寸長的刀,可以在一週內就用完,一個鉋台可以換裝十片刀,相當於2.5個月用掉一個鉋台。最困難的是當鉋台厚度逐漸變薄,更換新的刀刃之後,要如何能調整到精密狀態。
在柴絲草帽業鼎盛時期,有一百多名刨削「柴絲草」的師傅,以此推論,當時「柴絲草鉋」的需求量大。
對於前輩們的手藝,只能用五體投地來表達。😍

 ********************************
笠仔草鉋(柴絲草鉋)的鉋刀工法製作重點,在鉋刀製作當中,屬高標準,也是極重要的工法。
 一項即將失傳的產業,一項即將失傳的製鉋技術,公開分享製作工法,是希望前輩們曾經在過去年代所累積的無形文化資產,能持續延續下去。
我所擁有的知識,都是前輩們無私提供給我的無形資產。在此,我也將前輩們的智慧結晶與木工朋友分享,也歡迎大家分享。
這些知識與經驗不會憑空而降,都是前人的努力、血汗所堆積而成,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文化。文中都有提到師傅的名字,如果引用或分享,記得註明出處以及哪位師傅提供這些無形文化資產喔!😉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台灣薄削始祖_笠仔草



「笠仔草」,什麼是「笠仔草」?
          笠仔草不是草,笠仔草是檜木薄片,從檜木刨下厚薄均一的「柴絲」,學者將「笠仔草」稱為「柴絲草」。

木工復興以來,各種木工活動型態都有木工朋友投入,比過去台灣傳統木作工藝更多元化,也引進歐、美、日不同國家的工藝元素,日本薄削技術就是其一。
日本每年舉辦的薄削大會活動,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工朋友齊聚,互相切磋木工技術,也引起台灣休閒木工另股風潮,吸引許多木工朋友趨之若鶩。

說起台灣薄削始祖,非鹿港人莫屬。
😮😮~又和鹿港有關…(呵呵~有點小驕傲😆)

話說~當年~
#虹臻姐姐說故事了,快點喬好板凳.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迅速佔領亞洲諸國,從東北亞到東南亞,戰無不克、攻無不破。當時所有物資,以支援前線軍需為優先,包括棉織類的物品也不例外。在物資緊縮當下,日本政府鼓勵百姓開發其他纖維類材質取代綿質品,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也響應政策。
鹿港帽商丁隆振於昭和12年(1937年)(註一)到日本奈良、櫻井一帶學習檜木薄削,然後撚成編織材料,再製成品。
一年之後(1938年),丁隆振在鹿港正式成立「森茂檜木帽子原料工廠」,由日本進口檜木邊材,加工薄削成檜木薄片之後,發放民間撚線、編織成帽,再回銷日本。(註二)

戰末時期,柴絲草帽大量需求,有另一說法~
對於習慣居住東北亞的日本軍人,無法適應東南亞炎熱氣候,燥熱又悶濕的天氣,造成許多人不適應。柴絲草帽吸汗、通風透氣又涼爽,消暑避熱,成為供應軍需的重要物資。

一般木工,是捨棄刨削木頭的「柴絲」,取得木頭表面的光亮面。製作成帽子的「柴絲」,從檜木刨削下來的每一薄片都要保留下來,而且不能斷裂破損,每片都要保持厚薄均一,在當時是一項技術的考驗。
翻拍自「捕捉鹿港柴絲草傳奇」,從畫面中看得出薄如蟬翼的「柴絲」嗎?
涓涓如絲的「柴絲」,薄如蟬翼,透亮著絲絲柔氣。
民國103年,當時為了記錄「柴絲草鉋」,專程前往拜訪畫面中人物,黃錦昭師傅。黃師傅是當年眾多刨製柴絲草的師傅中,目前追蹤到的柴絲草刨製師,「捕捉鹿港柴絲草傳奇」就是以黃錦昭師傅為主要故事人物。

這是我拜訪黃師傅所拍攝的,由於刨削柴絲草的事前工作繁複。當天我臨時到訪,所以師傅取之前刨削完成掛在牆上已風乾許久的「柴絲草」,做出刨削動作,配合我的攝影。(感謝黃錦昭師傅)

黃錦昭師傅回憶說~
刨製「笠仔草」,從選材就是一門學問,如何刨製厚薄均一的「笠仔草」,而且薄片不能捲曲,又是另一門學問。
當時要成為刨製「笠仔草」的師傅,本身要具備木工基礎,日刨須達一萬草的標準(計算單位,一片稱一草)。技術好的師傅,甚至可達日刨三萬草。成為一名技術優良的刨製「笠仔草」師傅,考驗的不只是技術,也考驗著體力。
「笠仔草帽」業鼎盛時期,(約)有六家專門刨製草「笠仔草」的工廠,一家工廠的刨製師傅從20~50人不等,全部約有一百多名。由於需求量大,刨製師傅幾乎終年無休。

從刨製檜木絲到完成「笠仔草帽」,中間還有「放笠仔草」的人員(註三),將「笠仔草」編撚成線的技術人員,然後是編織手。未列入整個流程的工作人員,還有專業選購木材人員、專業維護鉋刀人員、負責維修紡織機器的人員以及負責出口的行政人員。一項產業,維繫著數千家庭的生計。


上面圖片,是黃師傅之前刨削的柴絲草,已掛在牆上多年。
這張的畫面,有一部分已編撚成線。
要製作編織的柴絲草,必須在刨製完成後,立即交付給編撚的師傅。「柴絲」一旦乾燥後,編織過程容易斷裂。
紡撚成線及編織的工作,由女性操持。

下面圖片是10310月台中文化局舉辦一場「家私頭ㄟ故事」,展覽有關台灣傳統工具,展場將製作柴絲草帽的相關器材,做完整陳列展示。


上面兩張圖片,是刨削柴絲草的支架、檜木以及已完成的柴絲草。


這台是編撚的機器,雖然機械看似簡陋,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卻為台灣帶來相當可觀的外匯。
柴絲草,透過紡車,編製成條狀。

編撚成線之後,再使用鉤針,鉤製成作品,此為半成品。







柴絲草編織成帽


除了編織成帽,還可編織成各式工藝品


編織用的檜木薄片為什麼會稱為笠仔草(閩南語音:le̍h-á- tsháu)?
明明是從木頭刨下來的薄片,為什麼不稱為「柴絲」?
在引進製作「柴絲草帽」技術之前,大甲藺草編織的藺草帽風行已久,編織成帽的藺草稱為「笠仔草」,民間將編織「柴絲草帽」的「柴絲草」,沿用過去編織藺草帽材料的名稱,也稱為「笠仔草」。
民國94年(2005年),黃志農編著「捕捉鹿港柴絲草傳奇」時,為區分與大甲藺草材質的不同,以及強調使用「柴絲」編織成帽,黃老師將用檜木絲製作的帽子,稱為「柴絲草帽」。

「柴絲草帽」是因歷史因素而問世的產業,也在科技取代傳統技藝的年代~被淘汰。
戰爭結束前後時期,柴絲草帽輕巧、通風又透氣的特性,不只日本人喜愛,美商也大量下單。1940年柴絲草帽銷售量統計,輸出量達一百多萬頂;依1941年「臺灣傳統草帽銷售地區及數量統計表」,柴絲草帽佔帽類生產額的16%。柴絲草帽的產業,供應鹿港地區半數家庭生計,也帶給鹿港地區富裕生活。

柴絲草帽業為什麼能在鹿港地區屹立不搖,其他地區無法替代?
「柴絲草帽」的製作,最困難的技術,在於刨製薄如蟬翼「柴絲」。要刨製厚薄均一,且薄如蟬翼的「柴絲」,除了技術之外,鉋刀工具也是重要因素。而能快速學習這些技術,以及技術支援的人、事、物,鹿港地區有地緣優勢,所以造就「鹿港柴絲草傳奇」。
有關刨製「柴絲草」刨具的「柴絲草鉋」(老師傅們稱「笠仔草鉋」),將在下一章篇詳細介紹~能夠薄削檜木絲的鉋刀的秘密。
除了鉋刀工法的秘訣之外,還有被刨削的木塊有什麼玄機?

註一 對不起!訂正!
在「臺灣傳統手工具鉋」書168頁「鹿港,柴絲草帽的故鄉」,敘述引進刨製檜木絲,第一家成立檜木帽子工廠的時間點寫錯了,應該是西元1938年(換算為民國27年)成立,卻誤植為西元1940 年(民國29年)。 (我是老眼昏花了嗎?怎麼相差了兩年 >@.@<)
註二 資料來源:「捕捉鹿港柴絲草傳奇」訪談丁振先生之子-丁松林先生,黃志農編著/彰化縣文化局出版
註三 將刨製完成的「笠仔草」送往紡撚人員的工作處所,之後再將完成的撚線送往編織手的家中,供應編織成帽,完成帽子編織之後再送回工廠。這個外務角色,當時稱為「放笠仔草」,意旨下放「笠仔草」到各處所。
鹿港小鎮,在戰後年代,整個小鎮幾乎成了輕型工業區,每家每戶幾乎是個小型工廠,男人在工廠工作,女人在家接代工兼職,賺取買菜錢,貼補家用。那個年代每個家庭成員胼手胝足,共同渡過戰後的復建時期,經濟也在此時漸漸好轉。

***********************************

「笠仔草鉋」,我曾與它擦身而過……
小時候住在媽祖廟對面的蘇府大二三王爺廟前,我家正對面是一座廢棄的(小時候聽長輩們說是福利社,我也搞不清是啥單位),隔壁是燒毀的漁會,現在的香客大樓。
當時,對面的廢墟,平常沒有人走動,卻是我遊戲的空間(那時候治安良好,不會有怪叔叔。)。記得在入小學之前,有一次進入廢墟的屋子裡,看到兩個叔叔在刨木頭,我好奇的問,你們的鉋刀為什麼這樣用?(由上往下拉,然後手上拿著刨花)
小時候看爸爸使用鉋刀,都是坐在椅子上,由後往前推,然後滿地的刨花,最後送入灶火內燒掉。
小小腦袋中裝滿了疑問.
後來兩位叔叔回答什麼,我也忘了。

        一直到幾年前,同業拿了一支空鉋台,考我知不知道那把刀的用途,還真的考倒我了。
那是一把一尺一寸長的入嵌鉋台,可是沒有壓鐵,像下圖的工法,只是沒有附上刀刃。


😱😱😱我~被~考~倒~了~
        我回答不出那是什麼鉋刀,如果是低角度鉋,可是沒有壓鐵,這樣的工法,一定有它的特殊用途。(在專業的鉋刀工廠出現,不會是普通的傢伙。)

       不服輸的我,拿著鉋台回去討救兵,問問工廠裡的師傅們。薑,果然是老的辣,父親和兩位師傅口徑一致說,是「笠仔草鉋」。
蛤~真的沒聽過

於是師傅們開始說起「笠仔草帽」的故事,也在此時喚起兒時的記憶...

       原來四十年前,我曾經與「笠仔草鉋」擦身而過。


想知道「笠仔草鉋」長什麼樣子嗎?
點下連結,認識木工前輩們如何在逆境中,創造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