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為什麼大家都稱呼老師傅「鹿港司」




有時利用空閒時間也會上網逛逛。
很久以前,在一個中國的木工網站看到一個話題台灣很有名的那位老師傅為什麼大家稱他為「鹿港司」。其中一段對話很可愛「是不是大家都稱呼他鹿港司,久而久之就忘記他的真名了。」
過去也曾經有木工人問起這問題「為什麼大家都稱呼老師傅『鹿港司』?」我想現在應該還是有人會這麼問吧!
從小就聽大家這麼稱呼,其實也不覺得有什特別。早年師傅為了養家,經常全台跑透透,委託各地五金行銷售自家的工具,其中職業學校、職訓中心也是主要客戶之ㄧ。
台東公東高工在三十幾年前,其木工相關科系在學術界鼎富盛名,因公東高工訓練出來的木工學生都是首屈一指的優秀人才。
木工具使用一段時間或者久置空氣中,會因櫟木的吸濕性與脫濕性而使工具變形,造成工具使用不順手,這時必需為這些工具整刨(註一)。 每當公東高工派木工選手出賽前, 瑞華師傅便會專程前往台東,為這些選手整理工具。
當年從鹿港到台東可不像現在搭高鐵轉南迴鐵路這樣快速便利,光是撘火車到屏東,再搭公車經南迴公路到台東便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這樣的服務 瑞華師傅通常是義務服務分文不取,也因此大家對這位從鹿港翻山越嶺來到後山,無償付出的鹿港師傅,心懷感恩之心,而尊稱「鹿港師」。
真正將「鹿港師」名號傳開,是從南區職業訓練中心
後來木工選手要代表臺灣出國比賽前,都會前往南區職業訓練中心加強受訓(現在還是)。 瑞華師傅對於即將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工具,總是費心將工具妥善整理,而代表台灣出賽的木工選手們也總是不負眾望帶回獎牌歸國。
當年曾因工具而和 瑞華師傅結緣的木工新生代,後來紛紛往工或商或學術界發展不等,每當他們到不同單位服務,依然不忘這位熱心服務的「鹿港師」,「鹿港師」的名號就這樣漸漸傳開。
曾經陪父親送貨到木工相關科系的學校,總是大老遠就聽到親切的呼喚「鹿港司
至於「鹿港司」本名是陳瑞華。

註一 刨整,台語稱為「ㄆㄧˊ」,請用鼻音發音。
以鉋刀刨平整修鉋刀誘導面,再用水平尺測量鉋刀底部是否平整。刨平鉋刀底部以後,再用修刀在刃口的後方橫刮數下,以免進刀時刀刃下的木材突出,影響平整面。
註二 在漢學古字,師傅為「司阜」,工匠之意。鹿港司為什麼採用「司」,而不是「師」?因為鹿港司認為技藝超群足以為表率堪稱為「師」;鹿港司使用「司」這個字,乃謙虛自翊自己只是一名木工師傅。
鹿港司 瑞華師傅就是這樣的人,謙虛而不自豪,付出而不求回報,一個樸實、敦厚、踏實,懷有台灣傳統精神的木工人。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


做木工,玩木工,木工好好玩。
但是~你會使用鉋刀嗎?
會使用鉋刀,但是知道鉋刀的歷史嗎?
臺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專業製作鉋刀的工廠?
臺灣第一家製作鉋刀的工廠在哪裡?
鉋刀款式玲瑯滿目,平鉋款式有十來種,知道運用在什樣的木作工法嗎?
鉋刀除了平鉋,還有哪些款式?
看過臺灣最大和最小的鉋刀嗎?
不同功能鉋刀,刀刃研磨方法不同,你知道嗎?
如何選擇精工鉋刀?如何正確操作鉋刀?
如何讓鉋刀保持最佳狀態?
鉋刀除了平鉋之外,還有製作溝槽、線條、丸曲,許多木工機械-「路達」製作出來的效果,來自於最原始的木作手工具-鉋。
做木工,玩木工,不能不知木工創作源頭~鉋刀的故事。
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集結五位專業製鉋匠師一生製鉋精華,告訴你關於臺灣鉋刀的故事~

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定價1200
聯絡電話:0975-175708 陳小姐
匯款帳號: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彰化分行 428-540-232-732



正式上市時間:三月底四月初



        








 

 






















不敢相信,我真的做到了~

將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完整記錄是鹿港司多年心願,我終於完成鹿港司數十年宿願。
民國100年冬,鹿港司宣布要結束營業那段時間,各界湧入關心電話,黃俊傑老師更是專程前往鹿港關心鹿港司狀況。當時,和黃老師在寒夜中深談,才知道鹿港司和「公東人」的淵源,也才知道為臺灣傳統木作工具-鉋製作完整記錄是鹿港司掛在心上數十年的事。
當時,暗下決心要協助鹿港司完成宿願。然而,鉋刀專業記錄可不是小工程,從文字撰寫、編輯、圖片拍攝,到美工排版、印刷,需要多少人力及資金注入啊,不知何時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從那時候,便開始逐步收集資料。(唉!浪費一年半的時間)
一人力量有限,那麼透過政府文化部門重視這項無形文化資產,或多或少有些助益吧!民國100年,北科大陳殿禮老師為鹿港司提報「無形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審查資格當天,有些評審委員擺出高姿態,語帶不屑說「這項技術只有陳先生會做嗎?每個人都想要透過這樣方式得到經費……。」我無法理解,政府單位竟然聘請外行人審查專業匠師資格,要成為審查委員也不願多做功課,竟然語出輕蔑,我實在聽不下去,%*※#@。這就是我們的地方政府,花了大把鈔票放煙火、辦燈會,卻聘請不專業人士在審查現場藐視老匠師。雖然後來有木工相關專業老師緩頰,對於木工創作源頭-手工具鉋刀的製作技術表示肯定,也對鹿港司一生付出及堅持表示嘉許,最後也通過審查,將陳瑞華師傅列冊為「無形文化技術保持者」,但僅是一張公文通知,之後便無下文。(連一張獎狀也沒有,這就是提倡文化縣的地方政府,這一年地方政府花了上億元辦燈會又放煙火。)
隔年,地方文化局將鹿港司資料送往文化部審查「無形文化技術保持者」匠師資格,希望能喚起政府文化部門對鉋刀產業重視,可惜最後還是鎩羽而歸。或許是我努力不夠,無法提供更多專業資料,喚起政府文化部門重視這項曾為臺灣光復後,協助建設臺灣的幕後推手產業,也或許是政府文化部門眼光短淺~
這事之後,我知道我只能靠自己,因為除了我支持鹿港司的夢之外,連家人都置身事外。
雖然心中明白,洗腎只能維持生命機能,身體狀況只會惡化,不會好轉。身體上的病痛無法替父親承擔,唯一能做的是完成他心中的願望。
103年,鹿港司的身體狀況日漸惡化,雖然鉋刀專業資料不斷累積,但一人力量真的很薄弱。每天例行的工廠廠務工作、資料收集拍攝記錄、網路行銷、接訂單、出貨、回覆木工人問題,已佔據所有時間,為了在鹿港司有生之年完成心願,我必需擇一而為。
接觸鉋刀領域這些年,聽著鹿港司述說鉋刀的故事,才驚覺隔行如隔山。製作一把鉋刀,只要三個月的時間,要做一把好用的鉋刀,需要三年功夫。所有的秘訣潛藏在看不到的地方,一把好用的工具,如同手的分身,讓人每天都想使用,這才是真正的工具。
傳承的路不能斷,這是鹿港司臨終前依然掛心的事,我向鹿港司承諾,這條路會替他走下去,直到技術轉移到下一代木工人身上。這一年來,馬不停蹄尋訪各地古老建物及特殊產業,也拜訪專業匠師,期能為臺灣鉋刀產業首次記錄達完善。
這本「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感謝鹿港司陳瑞華師傅、詹益農師傅、施東嶽師傅這段時間的指導,還有後期提供鉋刀歷史、專業知識的製鉋匠師古師施少師傅、莊銘炯阿斌師傅。無私分享專業知識的細木作莊朝文師傅,柴絲草刨製師黃錦昭師傅,木桶製作師陳正義師傅,琵琶修復師彭一奇老師,提供大木作專業知識的大溪至善高中黃彥霖主任,分享專業木工技術及操作示範的清水顏有竑師傅,提供門窗木工知識的鹿港福泰秀麗門製作廠,提供鉋刀產業相關資訊的鹿港建成工具廠,還有臺灣各木工相關行業的木工師傅,在這幾年中不吝惜指導木工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台北科技大學陳殿禮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專訪鹿港司,將老匠師一甲子的鉋刀功力逐一記錄。
在編輯過程,感謝林東陽教授指導鉋刀文化相關資料收集方向,感謝原點詹雅蘭小姐提供書籍編輯意見。感謝老東家東展出版社高朝樑先生,在整個出版過程提供人力支援協助,陳雅惠小姐在編輯過程給予大力協助,總編李主任在最後階段的文字修飾,讓書中文字更加流暢。

這本「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是在大家的協助下而完成,除了感謝還是滿滿的感謝,讓我完成鹿港司第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