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2013.03.28 逸仙公園意外之旅_工邊&日式嵌槽鉋工法 I

歷史記錄 



2013.03.28 逸仙公園意外之旅_工邊工法

這天,拜訪原點出版社副總編雅蘭小姐的行程結束後,在臺北火車站等待班車的空檔,散步到火車站東側的逸仙公園。
二十幾年前,在火車站附近的文化圈工作,經常騎著「名流100」從中山北路呼嘯而過,卻從未駐足逸仙公園,欣賞裡面的建築及庭園景觀,今天心血來潮卻得到意外收獲。
自從機械木工問世之後,許多木作手工具都因機械的便利及快速而被取代,或者是工法改變。
        “工邊”,這把製工複雜且工法高難度的刨製公榫的鉋刀,早已停產。是我整理鹿港司收藏的工具當中,第一眼相中的奇特工具。對於那種需要鬆動螺絲的手工具,我特別情有獨鍾,為什麼?我想應該有人和我一樣,看到可轉動的螺絲,會好奇的想鬆動,看看內部結構。    


工邊(公邊),日稱「自由さね鉋」。

工邊鉋底

從上空觀看,像不像將兩把「斜口鉋」結合在一起。

工邊刃口

調整螺絲,可移動鉋台。

工邊的零組配件


工邊的操作效果

在整編「鉋」這本書的過程,“工邊”其實讓我很傷神,師傅們口述的用途我都理解,但是的大門﷽﷽﷽﷽﷽﷽﷽﷽﷽﷽﷽﷽一目了然的媒介。但是上哪找畫面,~要如何讓讀者也能理解???
圖片,是唯一能一目了然的媒介。但是上哪找畫面?唉~~~
在結束拜訪雅蘭的行程,意外踏上多年前想探訪的逸仙公園。就在主館「梅屋敷」的大門,意外發現運用在大門的公、母榫工法。
哈~哈~哈~太開心了
雅蘭~真是大貴人。^O^

   

逸仙公園主建物的拉式門,左邊是母槽,右邊是公榫,這樣的工法門扇閉合性高,可防止寒風或雨水滲入。



關於「工邊」的深入介紹,請看「鉋」書第     6063頁。



我想~應該也有人和我一樣好奇,想一探「工邊」的內部結構,所以就將它全部分解。說不定,有才的木友,也可以自己製作「工邊」。





逸仙公園資料來源:旅遊資訊網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2496.html

逸仙公園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逸仙公園內國父史蹟館原為日治時代『梅屋敷』旅館,建造於民國前12年,是一棟約四、五十坪的長方形建築物,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矮梅樹,幽靜清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逸仙公園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1900年,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料亭。

梅屋敷是日治時代台北著名的高級料亭,位在北門町,舉凡台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名士都是座上賓,席間亦可召藝妓來助興。該料亭為長方形的和式建築,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相傳,該料亭曾以高砂族藝妓表演舞蹈做宣傳來招攬旅客。梅屋敷料亭不只曾於20世紀初招待過孫逸仙胡漢民等知名政要。1907年知名導演高松豐次郎接受台灣總督府委託,所拍攝的電影《台灣實況紹介》中,還把梅屋敷的高砂族所扮演之日本藝妓表演列為台灣廿景之一。


2013.03.28 逸仙公園意外之旅_工邊&日式嵌槽鉋工法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