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編輯「自己動手做平鉋」之前,到開始編輯,及編輯過程,即使已接近完成的現在,我都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我到底該不該出版這本書~
或者該說,我憑什麼,我有什麼資格出版鉋刀製作,這樣專業的出版品。
決定編輯「自己動手做平鉋」前,我猶豫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將公開鉋刀產業百年來,不為外界知悉的技術。公開了產界的工業機密,對同業感到抱歉;但是,當初答應父親要替他完成未竟之願,在父親往生之後,我無法爭取到工廠的經營權,我如何完成對父親的承諾?在父親往生後的一、兩年間,我經常夢到與父親之間的互動,父親似乎還在人間,父女倆的對話,是那麼的真實,父親好像不曾離去。
夢境中,父親還在工作,也曾問我「不是要教人做鉋刀?........」就這樣~我從夢中醒了....
這些年,我觀察著木工市場的變化,對於鉋刀的相關知識,在木工機械普及,木工技法改變,隨著各行業木工傳統老司阜凋零,鉋刀操作、維護知識也被遺忘。鉋刀知識、技術是前輩們百年來的經驗累積,然而技術的消逝卻只需十幾載。
在父親身邊工作期間, 看著父親慎重的在木料堆中,為不同功能的鉋刀挑選木料,我感受到老匠司在開始製作前,就認真的對待每一把將交付到木工師傅手上的鉋刀。
在那段時間,從我手中送出去的鉋刀至少數千把,這當中除了一般平鉋之外,也包含許多特殊功能性的溝槽類或刨製線條類的鉋刀。當我賣的工具越多,我越深刻體會到父親對鉋刀執著的態度。我體會父親憂心鉋刀技術失傳的心情,那些年我積極尋求文化單位,希望台灣文化部門能重視台灣鉋刀技術即將失傳這件事。這期間,也有學術單位來訪,每個學術單位都對工具技術保留一事,表現積極與熱情,但是專業資料獲得後,便再也無下文。
當時,眼見父親隨著年歲增長,體力逐年漸退,我也憂心這些專業技術消失。我知道時間流逝不復回,許多製作工法沒有及時記錄,資料及畫面就消逝。我必需與時間賽跑,白天師傅製作鉋刀過程,我放下手邊工作,為師傅的工作過程拍照、錄影;晚上整理白天拍攝的影片、畫面。剛開始雖然完全看不懂師傅的專業,在一面拍照,一面求教下,也慢慢懂一些技術技巧。我的電腦中,儲存上萬張有關鉋刀製作及整修鉋刀的圖片,上百段有關鉋刀製作及維護的流程,我一直傻傻企盼,有文化單位能重視鉋刀這項產業,為逐漸萎縮的鹿港鉋刀產業,做無形文化資產保留。
多年過去了,父親 瑞華師傅也往生了,曾經向父親取經的學術單位也自起爐灶,我深深的感受到匠師在台灣社會真的不如提筆的學者。鉋刀技術,並不是鹿港鉋刀產業專屬,但在鹿港鉋刀產業運作下,保有傳統製鉋技術,並且精益求精。
沒關係,求人不如求己,既然我有鉋刀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懂得這些專業技術運作,編輯、文字寫作領域略涉獵,不足的資料總能逐一補足。
去年年底,下定決心著手將手邊製作鉋刀的資料有系統的整編,並且將百年鉋刀產業不為外界知悉的平鉋製作流程,從選擇製作鉋刀適用的樹種開始,一一文字化、圖騰化記錄,並為即將出版的書籍命名為「自己動手做平鉋」。
「自己動手做平鉋」,雖然名為自己動手做鉋刀,實際上它敘述鉋刀百年基業的發展,一段被遺忘木工史的缺塊,揭露鉋刀產界不為外界知悉的故事。
「自己動手做平鉋」是為百年鉋刀產業所做的記錄~以鉋刀產業歷史揭起序幕,確認鉋刀產業百年來所使用的木材接續,將製鉋老匠一甲子的功力攤開,讓神秘的鉋刀技術鮮明的呈現。這~是以鉋刀產業角度所做的專業製鉋記錄…..
「自己動手做平鉋」是為百年鉋刀產業所做的記錄~以鉋刀產業歷史揭起序幕,確認鉋刀產業百年來所使用的木材接續,將製鉋老匠一甲子的功力攤開,讓神秘的鉋刀技術鮮明的呈現。這~是以鉋刀產業角度所做的專業製鉋記錄…..
鉋刀技術並非只有鹿港鉋刀產界才有,鉋刀技術是當年先民從中國帶到台灣,擁有木工技術的先民,在台灣各地落腳開枝散葉;又日治時期,接續發展的日式木工工法,在台灣各地有不同的鉋刀工具變化。
現在,以鹿港鉋刀產業的角度論述「鉋刀」這項技術,將鉋刀老司一甲子的功力, 透過攝影、拍照,將製鉋老師傅的技術依實記錄下來,以圖片與文字做有系統的編輯。或者以狹隘角度看,這是我的父親 陳瑞華師傅一甲子鉋刀技術的記錄,這是為了圓一位鉋刀老師傅,一生夢想所編輯的書。
這本「自己動手做平鉋」花費將近五年時間,記錄鉋刀師傅製作鉋刀的過程,訪談老司製作鉋刀的技巧,花了一年時間,日夜持續編輯,終於將問世。
我不是特別聰明的人,我能力也沒有比別人強。我只相信一件事,只有不願意做的事,沒有做不好的事。或許,別人可以透過整個團隊來進行,但我可以借助周邊提供的助力,以時間累積換取成果。
編輯「自己動手做平鉋」,我不知會有多少人響應這本書,回應這本冷僻又冷門的鉋刀製作的出版品。但是現在不做,將來勢必考古,現階段學術界與產界已有多重意見相左。未來再做,豈不各說各話,多重意見與派系。
針對鉋刀製作的樹種,意見分歧多年「青剛櫟」這名詞,已在學界流傳多年,初接觸學界學者時,告知產界製作鉋刀的樹種,並非以青剛櫟為主。那些又紅又硬又韌的製鉋木料不是青剛櫟,而是另有其他樹種,不過這樣的教育已經深植學子的腦袋裡。要反證,唯有提出有力證據。在現階段,還能提供二、三十年前的鉋刀用木,做科學式的檢驗,以驗明正身。為了求證製作鉋刀的樹材,我也不斷尋找過去的林業資料,終於找出被稱作「青剛櫟」的原因。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發行有關臺灣林、竹業的調查,內有記錄製作鉋刀的樹種是赤皮、椆仔、 校欑、大頭茶等。
除了大頭茶之外,其他赤皮、椆仔、 校欑是屬於Fagaceae /Cyclobalanopsis(殼斗科/椆屬)。追查林業資料過程,發現現階段對於學名Cyclobalanopsis的屬名,不同階段有不同翻譯。早期曾紀錄學名:Cyclobalanopsis為「青岡屬」或「青岡櫟屬」。現今有種樹種稱為「青剛櫟」,是否因此認為「青岡櫟屬」即為「青剛櫟」樹種?
但是「青剛櫟」適不適合製作鉋刀?
當然可以做,它的木材硬度5.65,彈性係數121000kg/cm2,當然可以製作鉋刀。尤其在目前木料缺乏的時期,青剛櫟是在低海拔容易生長的樹種,取材容易。
我只是求證一件事,早期鉋刀產業所製作鉋刀的樹種,不是指現代稱為「青剛櫟」的樹種。那些用來製作鉋刀又紅又硬又韌性的木頭,如日治時期所調查的記錄「赤皮、椆仔、 校欑」,依日本名稱翻譯比對臺灣大學架構的「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分別為「赤皮、錐果櫟、森氏櫟」,這三種樹種,早期又分別稱為「赤皮青岡、長果青岡、台灣青岡」,但此「青岡」非彼「青剛」。
當然可以做,它的木材硬度5.65,彈性係數121000kg/cm2,當然可以製作鉋刀。尤其在目前木料缺乏的時期,青剛櫟是在低海拔容易生長的樹種,取材容易。
我只是求證一件事,早期鉋刀產業所製作鉋刀的樹種,不是指現代稱為「青剛櫟」的樹種。那些用來製作鉋刀又紅又硬又韌性的木頭,如日治時期所調查的記錄「赤皮、椆仔、 校欑」,依日本名稱翻譯比對臺灣大學架構的「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分別為「赤皮、錐果櫟、森氏櫟」,這三種樹種,早期又分別稱為「赤皮青岡、長果青岡、台灣青岡」,但此「青岡」非彼「青剛」。
為明確鉋刀產業所使用的木料究竟為何種樹種,我將製鉋用木的下腳料,送往台灣林業最高實驗單位做檢測,檢測結果,與我之前查看「臺灣常見殼斗科木材圖鑑」中幾款樹材一樣,印證我的看法,製作鉋刀所使用的木料,並非只有單一殼斗科樹種。
我沒有比較聰明,也沒有特別厲害,父親也沒有特別指導傳授鉋知識。「自己動手做平鉋」內容的資料,是在父親身邊工作,每遇有木工朋友拜訪,向父親請益,父親無私傾攘相授,留下的鉋刀知識智庫。
借用父親常講的話,「我沒有比較厲害,我只是多用一點心。」
好用的工具,差別在哪裡?
好用的鉋刀,在需要使用時,會想要拿起來使用的慾望。
就這麼簡單….
然而要成就一把好用的鉋刀,製作工法從挑選木頭開始,到製作完成,整平鉋刀開始使用,每一細節都不能馬虎。
「自己動手做平鉋」的問世,是一位鉋刀匠師建築數十年的夢想。
「自己動手做平鉋」的問世,是為了圓一位鉋刀匠師數十年的夢。
「自己動手做平鉋」是百年來,鉋刀產業不想讓它曝光的內容。
「自己動手做平鉋」是有些人,想極力阻止完成的機密。
「自己動手做平鉋」的內容,就像古代武林高手極力想隱藏的武功秘笈。
這是一本讓木工朋友鉋刀功力大增的武功秘笈。
哪裡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
自己動手做平鉋
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